九游九游官网网页版官网网页版首页 >> 他山之石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与知识经济崛起
撰稿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1-02 浏览量:4883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与知识经济崛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后 钮维敢
关键词 印度 知识经济 现代高等教育
在当代全球化发展中,知识迅速改变着世界。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因而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教育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独占鳌头;发展转型中的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受到极大的挑战,因为它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没有充分发展和完善,从而产生不了新知识,也应用不了新知识。[1]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措施,使现代高等教育紧随国际经济发展潮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的基地。
一、知识经济在印度经济崛起中的重要地位
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1991年经济改革,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整体经济发展一直艰难而缓慢。1991年印度爆发国际收支危机,拉奥政府被迫实行经济改革,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
改革将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7%左右,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明显加速,2005-2008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9%左右。[2]印度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典范。
近年来,印度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印度工业增长占gdp比重为26.4%。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侧重于软件,软件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绝大部分比例。软件产业成了印度增长最快、最引人注目的经济部门。
2000年,当时的总理瓦杰帕伊提出印度要成为“知识大国”,主旨是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短缺机遇,使印度未来发展走向全球的服务型知识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道路。印度计划委员会在推出其《十五计划》(2002年)时,发表了《印度2020年展望》报告,阐述了发展知识经济的瓦杰帕伊战略主张。
2006年印度信息产业的增长率为50%,信息产业的增长在印度gdp增长部分中所占比重达到25%。2007年印度信息技术和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6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 28%,占gdp的比重也增长到7%。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约为850亿美元,到2010年印度信息产业的产值将接近1030亿美元,大约占印度gdp比重的20%。相比较中国向知识经济转型主要依托广阔的国内市场,印度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软件出口的外向型经济。20世纪的最后10年印度工业和软件出口每年50%的速度递增。曾是落后地区的bengan,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软件生产和出口中心之一,云集了250多个国内和国际企业。印度人在it领域的聪明智慧和普及的英语水平为印度成为软件和世界信息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3]
在知识经济的服务出口方面,印度具有一定的优势:拥有一支庞大的运用英语的科技和专业人员队伍,劳动力成本低。印度从事外包服务的雇员工资只有美国雇员的三分之一甚至十二分之一。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大量高素质的it人才被跨国公司看好,成为全球软件大国。印度人口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到2020年,印度15岁至59岁的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35%升至47%。[4]以上可以看出,印度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引擎是信息产业和外包服务业。这些与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紧密相连。
二、印度把大力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一)印度独立后,始终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5]
从高等学校数量变化和高校学生数量变化就能窥见一斑。印度高等院校数量从1950-1951年度到1984-1985年度平均每年增加120余所,且持续达35年之久,尤其是1960-1961年度到1970-1971年度这10年中高校数量翻了一番;高校学生数从1950-1951年度到1984-1985年度平均增长率为9.2%,增长最快的是1955-1956年度到1970-1971年度,学生数平均增长率高达13.4%,呈高速增长态势,而同期高等教育较为普及的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仅为4.7%,最高的瑞典为8.5%。[6]西方人惊叹:“在教育上,印度花在大学上的钱相对太慷慨了”。[7]
印度有先进完备的高等教育体制,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到2002年底印度已经有259所大学,其中16所中央直属大学、27所农业大学、10所医科大学、49所准大学、11089所学院。[8]在校生741.8万人。印度大学入学率达6.15%,教育产业规模占gdp的4.7%,高出同期中国的一倍多。[9]印度独立后,先后有17名科学家人选英国皇家学会,美籍印裔科学家有2人曾获得诺贝尔奖。其一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一个亚洲人,物理学上拉曼效应的发现者c•v•拉曼;其二是“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概念的提出者,著名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10]如今,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的印度人中,有不少已经成为不同学术研究机构中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的最后30年,知识经济逐渐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印度高度认识到科技是这一大潮的引擎,而高等教育是这个引擎的动力源。1986年印度政府决定成立人力资源开发部,同时颁布指导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教育政策》[11]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产业是战略产业,教育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它强调,经济发展根植于教育,印度的未来将根植于教室,等等。这一思想指导着印度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1947年,全国只有25所大学,到1994-1995年度则增加到211所;学院数量增加速度令人惊叹,1950-1951年度,各类学院共有695所,到2000-2001年度猛增到10600所,50年时间增加了14.25倍多。高等教育机构注册人数,1950-1951年度为17.4万人,1985-1986年度为357.1万人,1990-1991年度增至424.7万人,到2000-2001年度则进一步增至707.8万人;[12]在硕士和博士培养上,1950-1951年度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人数分别为19992人,1434人。到1980-1981年度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人数分增至265251人,29570人。而到1994-1995年度上述两个数字又分别变为47.6万人和5.5万人。[13]到1998年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提供科技教育。
在出国深造方面,除学校推荐和自费留学外,大财团有资助尖子学生出国深造的计划。为刺激科技进一步发展,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设立了八大门类的科技大奖,各大门类又名目繁多。根据1998年对奖金类型和研究领域的科学奖获得者分类情况的统计,约 50%的奖项被在大学和学院工作的科学家获得。其中,在被抽查的192位科学家中,有127位是科研单位的领导,他们亲自培养的学生数平均是12人,获奖后培养的博士数为1-40人不等,平均为1.1人。[14]
(二)印度现代高等教育扩张与国家科技发展紧密衔接,有利于印度知识经济形成和发展
印度独立后,需要大量科技人员来从事建设,要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育基础建设,而有关科学方面的教育被认为是发展国家经济的关键。在对教育体制拓展的进程中,建立了大量的学院、大学,并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教育设施、配备了相应的科教人员。国家按照高等教育的水平,对大学的科学教育投注了大量资金,大力建设实验室等科研设施。许多杰出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着力扩大国家未来科学人员接受科学教育的机会。这些又是为满足工业加速发展的要求。科学研究把不同行业的研究学者、科学家、技术员的智慧汇聚起来。在大学,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涨,使得教育活动对学生,特别是对攻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活动的学生更有意义。政府、工业研究所、教育机构、研究开发机构共同努力发展科学教育和建设充分的研究设施,并对其进行大量投资。这些措施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国家高等科学教育。[15]印度早在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期间,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战略。这就要求不断地培养出大量的科技人才,进行研究和创新。“三五”计划把教育作为达到经济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整个教育增加投资的同时,印度适当提高了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教育投资中的比例。“二五”和“三五”计划期间,教育占计划费用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83%和6.87%。其中,技术教育占教育投资的比例从“一五”计划的13%增加到“二五”计划的18%和“三五”计划的21%;高等教育的费用从“一五”计划的1.4亿卢比增加到“三五”计划的8.7亿卢比,增加了5.2倍;在教育投资中的比例从“一五”计划的9.2%提高到“二五”计划的17.6%和“三五”计划的14.8%。这些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促进了印度的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从1966年起,印度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所以“四五”计划强调教育更有效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五五”计划认为,教育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培养了各级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尽管教育支出占计划总支出的比例有一定的下降,“四五”计划为4.9%,“五五”计划为3.27%,“六五”计划为2.5%。但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却大幅度增长,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30.68亿卢比增为“四五”计划的77.43亿卢比,“六五”计划的297.66亿卢比。同时,教育内部的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四五”计划达到24.8%,“五五”计划保持在22.7%,这使印度在扩大工程技术教育的同时,加速了农业教育,使印度的农业大学从1960年的1所增为1981年的22所。可见,印度极力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对科技的要求中去。
受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印度“六五”计划强调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中的关键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印度政府进一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人员、技术和信息交流;企业向大学提供资金和科研设备,或设立各种奖学金以鼓励高水平的科研;师生参加工厂的活动,教师或在工厂参加培训,或作为工厂管理人员积累管理经验;工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课;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这种情况在信息企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并接触到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前沿科技发展动向,印度各界极力促成国内信息企业和国际信息巨头与印度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印度有150多所大学和460多个科研机构提供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有1600多个私立计算机培训和教育机构。[16]印度每年大学毕业生有154万人,其中工科毕业生为16.7万人。理工科毕业生是印度信息技术人才的庞大后备军。[17]印度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会说英语的科技人才库。[18]
(三)印度的高等科技教育和研究主要在大学、职业学院和研究开发机构进行
国家实施的新经济和工业自由化政策,使外国大学、学院以及教育信贷机构能够在印度开办分支机构,进行科学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到1998年全国229所大学的90%和8200所学院的75%提供科学方面的教育。根据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计算,所有注册高等科技研究的学生数大约占全国6000万学生的5%(包括5500万本科生和研究生)。政府承认职业科技学院,认为它们在具体的领域(如工程、医药、计算机、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性,因而在不同地区建立了这些学院以便为不同邦的具体需要提供熟练的技术人员。到20世纪90年代末,能够授予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的学院超过450所,这些院校有能力招收25万-30万学生,其中有些学院还可以颁发硕士学位,它们有能力培养大约45400名硕士研究生。并且,印度形成许多出类拔萃的科技中心,它们包括早期的一些研究院(如:印度科学学院,印度技术学院)、被认为是大学研究机构(如birla技术研究院,塔塔基础研究学院)以及一些地区自治学院、技术研究院和高级研究中心。自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到1998年,技术教育财政开支达到5453千万卢比,而同期普通教育的财政开支只有4490千万卢比。科学、农业、医学和技术(包括工程)接受高等科技教育的注册学生人数从20世纪50年代初近6.67万人发展到90年代初的172.87万人。由此可见印度高等教育注重培养科技人力资源。
印度高度关注科技的研究发展,并下大力气把它与科技方面的高等教育相融合。于是,在大学拨款委员会、科学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医学研究会、印度农业研究会以及一些研究中心和邦属研究机构的帮助和管理下,在大学和学院建立了大量设备良好的实验室。公共团体、私人团体为科学发展要引进尖端技术和国外科技人才提供了援助并把国内人才送往海外培训。政府针对不同地区设立各种专门的委员会,如:原子能委员会、石油天然气委员会、电子和太空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由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卓著成就的科学家们领导。有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在他们研究的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人瞩目。两个具有高度自制权的团体——大学拨款委员会和科学工业研究委员,会共同合作,致力于改革教育体制和科研活动。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了确认大学系、部作为高级研究中心的标准。这些高级研究中心是加强科学教育和研究,发扬科学精神,创造科研氛围的表率。同样,科学工业研究委员会对大学为发展科学工业研究进行资格认定和研究成果鉴定。而且,政府为推进科技新兴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科研资金。国家还计划建立专业化电子和信息系统大学,以便在科技研究学院和研究发展部门之间建立直接的地区、国家和国际联系。这为高等教育在科研上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三、总结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印度科技不断进步,为印度科技腾飞安上了日益强劲的加速器。因此,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是印度知识经济孵化器,更是知识经济崛起的重要基地。
第一,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印度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本身就是从内需上拉动本国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第二,印度现代高等教育为印度经济腾飞培养了众多优质人才,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为科技进步建立了庞大而源源不竭的人才“蓄水池”,直接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国家的科技发展又促进高等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
第三,印度从本国国情出发,既注重迎头赶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也顾及本国农业发展升级之国民根本。这些决定了印度现代高等教育把科技研发能力的培养和具体实践放在教育整体规划中的重要位置。
第四,在政府的介入和引导下,印度高等教育与实业界相互渗透,现代教育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知识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决定印度经济发展的要素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正在由实物与货币资本转向知识人力资本,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知识资本逐渐与传统资本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
参考文献
[1]p.geetha rani,economic reforms and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2003.2-3.
[2]indian economy overview,
http://www.economywatch.com/indianeconomy/indian-economy-overview.html2009-8-30
[3]boleslaw rafal kuc,nguyen hoang tien,south-east asi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 vol 1(1);2008.46-54
[4]龙象之争:辛格的自信与印度模式的底气[eb/ol].世界财经报道,2009-06-25
[5]anil k.lal & ronald w.cle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ia:the role of individual eenterprise(and enterpreneurial spirit),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 vol.12,no,december 2005.93-95.
[6]赵中建.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43.
[7][美]吉姆•罗沃著.张绍宗译.亚洲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张双鼓,薜克翘,张敏秋.印度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7-148.
[9]孙红芹.印度:向“知识超级大国迈进”[j].决策与信息,2000,(10):13.
[10]张文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传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204.
[11][12]m•v•nadkarni,a•s•seetharamu,abdul aziz edited,india:the emerging challenges,sage publications,new delhi,1991.295-293.
[13]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nnual report(1994-1995),part 1.13.
[14]江昀,杨文武.印度科技奖励制度极其社会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1999,(2):46,48.
[15]debendra k.das edited,indian economy after 50 years of independence: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deep & deep publications,new delhi,1998.208-209.
[16]袁德磊.中印软件业比较及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01,(12).
[17]赵刚.印度软件产业成功因素、现存问题及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2005,(2).
[18]m.a.pai,knowledge economy and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current science,vol.91,no.1,10 july 2006.20-21.debendra k.das edited,indian economy after 50 years of independence: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deep & deep publications,new delhi,1982.209-210.
(文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年第2期)